萬字解讀Curve的演進之路:超越代幣設計的協議可持續之道

原文作者:0xjeremy

原文編譯:Sissi, Leia

「前言」

上一輪加密貨幣牛市中,各種專案如繁花般綻放,不斷湧現出新的敘事,如 DeFi Summer、X to Earn 等等。市場熱度的推動使人們更加關注代幣價格和代幣經濟學,但往往忽略了專案的實際價值和可持續性,容易進入 FOMO 情緒。但隨著市場走熊,很多專案的的真正價值被暴露了出來,曾風光無限的專案,如 Terra/Luna、FTX 等,崩盤後價值不復存在。因此,我們需要冷靜下來,反思並總結那些成功且可持續的專案背後的原因。

正如《 V 神:超越代幣經濟學》一文所述,成功的可持續專案需要具備多個要素,不能僅僅侷限於代幣經濟學上,因為加密市場已經不再是單一的代幣經濟機制的競爭,它已經演變成一個圍繞正外部性的“業務 & 激勵 & 治理”三方面的綜合力量博弈。

許多專案都在探索成功的秘訣,而作為 Web3.0  領域的佼佼者,Curve 的成長之路可以為其他專案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本文旨在:

1. 以 Curve 協議為例,透過將 Curve 的演進歷程分為不同階段(如下表),可以更全面、系統地瞭解其發展軌跡和成功之路。(注:“ Curve X.0 階段”指的是 Curve 成長曆程的階段,如 1.0 階段;而“ Curve VX.0 ”則是指協議的功能版本,如 Curve V1.0 )

2. 探究 Curve 發展背後的重要事實和關鍵舉措。這些關鍵點在其它文章中可能被忽略或未被提及,它們是 Curve 可持續背後的基石。透過總結 Web3.0 專案成功的可借鑑規律和模式,為其他專案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參考。

特別申明:文中涉及的內容與觀點,對 Curve 協議或其它涉及的協議並無宣傳目的。本文純粹為探討,不應被視作投資建議。

「Curve 1.0 階段」:實現 PMF,開啟第一成長曲線 2019.11-2020.7 

1. Curve 誕生的背景:穩定幣規模不斷擴大,CEX 和 DEX 交易成本高

2019 年前後隨著加密市場的不斷髮展,尤其是 DEFI 的崛起,穩定幣(掛鉤美元資產如$USDT、$DAI 等)、其它掛鉤資產(如 $wBTC、$renBTC )的種類不斷增多和規模不斷擴大。交易需求迅速增長。舉例來說,自 2019 年 Q1 的 240 億美元到 2019 年 Q3 的 790 億美元,穩定幣的交易量增長了 229% 。由此促生了圍繞這些資產的全新細分市場。

圖片來源:Messari

然而在當時,穩定幣等掛鉤資產發行商們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確保資產價格不脫離錨定價格,同時在錨定價格點提供極佳的低滑點兌換深度。但是,使用主流的 CEX 或 DEX 來交易這些資產都會導致高昂的手續費用和較高的滑點。

例如在當時 Uniswap V1 上,它的大部分流動資金池都包含 $ETH,  使用者在平臺上交易一對穩定幣就需要進行兩筆交易,支付兩次交易費。穩定幣的交易規模往往很大,人們對交易成本更為敏感。因此發行商們需要尋找更好的交易解決方案。

2. 業務機制:獨創的穩定幣 AMM,解決市場痛點

針對以上市場痛點,Curve 提出了一種創新的自動做市商( Automated Market-Makers,簡稱 AMM )交易機制,專注於穩定幣及其它掛鉤資產的交易。協議創始人 Michael Egorov 於 2019 年 11 釋出了 “StableSwap” 白皮書,產品 V1 版本在 2020 年 1 月正式上線。

Curve 採用了介於恆定總和(x y=const) 和恆定乘積 (Uniswap xy=const) 函式之間的 AMM 交易機制,具體來說,該機制會在曲線的平衡點附近建立一條相對平坦的曲線,類似於恆定總和函式,以保持價格相對穩定,又使兩端更多傾斜,類似於恆定乘積函式,這樣在曲線的每個點都能夠提供流動性。下圖是該機制的示意圖:

圖片來源:Curve

與主流的恆定乘積 AMM(如 Uniswap )相比,Curve 透過最佳化設計,實現了低滑點、低交易手續費和低無常損失風險,這使其可以滿足巨量穩定幣的交易需求。在當時以 $DAI 轉換為$USDC 為例,Uniswap 的滑點約為 0.80% ,而採用 Curve 的滑點僅為 0.06% 。

3. 協議上線但沒有發行代幣:驗證 Product-Market Fit

和很多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樣,Curve 上線時沒有發行代幣,協議治理也是中心化的。然而,它透過與其他協議成功合作,實現了自然增長。

在起步階段,Curve 與 1inch.exchange 等 DEX 聚合器的合作吸引了早期使用者。而與 dYdX、Compound、Aave 等平臺的整合,不僅讓使用者能夠享受交易便捷,還獲得了其他可觀獎勵。此外,Curve 還與 Synthetix、Ren 等專案聯合推出了新的流動性激勵池,提供流動性激勵,從而保證了掛鉤資產 $sBTC、$renBTC 和 $wBTC 之間交易的最低滑點。這些成功的合作讓更多使用者積極參與進來,並促進了 Curve 的交易量穩步增長。

從上線到 2020 年 7 月 30 日的半年時間裡, Curve 的使用使用者累計 8000 多,累計交易量已達到 15 億美元,上半年總交易量進入 DEX 前四名。這一成果驗證了 Product-Market-Fit,為 Curve 平臺的吸引力和收入穩步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圖片來源:dune.com

圖片來源:Curve

4. Curve 1.0 階段點評與洞見:  PMF 是 Web3.0 協議成功的首要要素

代幣經濟設計曾一度被視為萬能藥,就像 Curve 的 veToken 經濟模型,一直被捧為 Curve 成功的秘籍。但事實上,像 Uniswap、Curve 這些成功的專案在推出初期根本沒有發行代幣。因此,這裡要告訴大家,不要過於熱衷於代幣經濟設計,PMF 才是 Web3.0 協議成功的首要要素。

代幣經濟雖然是協議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確實可以吸引使用者參與和激勵社羣建設。但是沒有 PMF 支撐的代幣經濟設計,即使再完美,也不能吸引充足的市場需求和使用者,專案難以成功。Andreessen Horowitz 前管理合夥人 Jesse Walden 也曾指出,在構建 Web3.0 協議的早期階段,唯一重要的是 Product-Market Fit。

過早地發行代幣,不僅沒有益處,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注:此次不討論“必須有代幣才能運轉起來的”協議,諸如 Bitcoin、Ethereum 等)研究表明,過早發行代幣會破壞使用者的內在動機,讓他們關注利益而忽略產品本身的價值和使用體驗。如 V 神所說的:代幣經濟學的第一定律是:不要從使用“代幣經濟學”這個詞的人那裡獲取關於代幣經濟學的建議。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 Product-Market Fit 呢?在 Web3.0 中,要實現 Product-Market Fit,首先必須找到市場機會或痛點。這意味著要深入瞭解你的目標受眾,他們的喜好和需求以及市場上的缺口。然後考慮業務:如何構建產品來滿足市場的需求。要注意細節,確保產品能夠解決市場上的痛點,並能夠滿足使用者的真實需求;最後要驗證 PMF:透過關注使用者滿意度、留存率和收入等指標,來驗證協議是否能夠實現自然增長,而不是依賴於代幣經濟激勵。需要提一下的是,在 Curve 1.0 階段,協議在技術上具備了去中心化,但是在經濟和治理上,還是偏中心化的(注:此處的 Product-Market Fit 中的“ Product ”指的是 Web3.0 中的協議)。

「Curve 2.0 階段」:推進去中心化,湧現繁榮的生態 2020.8-2021.12 

1. 引入代幣並首創 veToken 機制,推動經濟去中心化,建立長期共識

在驗證 PMF、實現自然增長後,為了進一步推動協議的發展,Curve 於 2020 年 8 月推出了代幣 $CRV,並引入了首創的 veToken 機制。“veToken” 全稱為 “Voting Escrow Token”(“投票託管代幣”),是一種投票治理機制,這種機制允許使用者可以將協議代幣鎖定在一個稱為 “Voting Lock Contract”(“投票鎖定合約”)的智慧合約中,以獲得一定數量的 veToken,即協議的治理投票權。 veToken 機制旨在鼓勵使用者長期持有代幣,促進參與者之間更大的激勵一致性,從而改善代幣的供需和為協議提供可持續的治理基礎。

|代幣的發行和分配:持續的激勵平衡,助推經濟上的去中心化

$CRV 的最大供應量為 30.3 億枚。初始供應量 13 億枚(佔發行總量 43% )的分配方式包括: 5% 給早期的流動性提供者, 30% 給團隊和投資者, 3% 給僱員, 5% 用於社羣儲備。剩下的 57% 將逐步釋放作為未來流動性提供者的激勵,未設線性解鎖時限,直到達到發行上限。代幣的釋放週期較長,到 2026 年只釋放總供應量的約 75% 。

從代幣的發行分配來看,不僅考慮了早期的貢獻者,也為未來的參與者留下了空間,從而激勵更多人參與並促進協議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代幣分散程度較高,不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避免了過度集中的經濟權利,從而推動了經濟的去中心化。

Curve 協議為了保證其交易平臺具有充足的流動性,將總計 62% 的 $CRV 供應量作為獎勵分配給流動性提供者(注:在 Curve 上,流動性提供者除了獲得 $CRV 獎勵,還可以獲得 50% 的交易費用分成)。這樣的激勵策略旨在透過提升流動性來降低交易滑點,從而吸引更多參與者和提高交易量。

|代幣對於協議的價值捕獲:凝聚“長期共識”,為治理的去中心化奠定基礎

在 Curve 協議中引入的 veToken 機制,要求使用者將一定數量的 $CRV 代幣鎖定到 Curve DAO 一段時間,以換取代表治理投票權的 $veCRV。 $CRV/$veCRV 對協議的價值捕獲較為充分,Curve 平臺所產生的交易費用會按比例分配給 $veCRV 的持有者(詳見“以下五項權益”的第 3 小點),這意味著代幣的價值會隨著協議的成功而增長。

圖片來源:Curve

$veCRV 代幣的持有者具體將享受以下五項權益:

(1 )關於 $CRV 獎勵分配的治理投票權:$veCRV 持有者可以參與定期投票,決定 Curve 中各個流動性池之間分配獎勵的權重,從而影響每個流動性池獲得多少 $CRV 的排放獎勵。這也是權益中最核心的一項。

(2 )其他治理投票權:參與 Curve DAO 的治理,可以提交提案和對提案進行投票,涉及到新增流動性池、協議的引數設定和修改等。

(3 )獲得平臺的交易手續費:可以憑藉 $veCRV 的數量獲得協議交易手續費的分成,分成的比例為總手續費的 50% 。分成透過 3 CRV 代幣發放( 3 CRV 是穩定幣兌換池 3 POOL 的流動性池代幣(以下簡稱 “LP“ ),可以 1: 1 兌換為其他穩定幣,其中 3 POOL 由 $DAI、$USDC 和 $USDT 三種穩定幣組成)。

(4 )提升流動性提供者的做市收益:當流動性提供者鎖定了$CRV 之後,可以提升他們質押在 Curve 池子中 LP 所獲得的 $CRV 獎勵(提升最高不超過 2.5 倍)。提升收益所需的 $CRV 數量取決於提供者所在的 Curve 池子和 LP 的金額。詳細資訊可以看連結。

(5 )$CRV 鎖倉時間越長,獲得的 $veCRV 數量和相應的權益就越大。具體規則如下:

i. 使用者鎖倉 $CRV 的時間越長,獲得的 $veCRV 數量也就越多。具體而言,鎖倉 1 個 $CRV 代幣 4 年可以獲得 1 個 $veCRV,而鎖倉 1 年只能獲得 0.25 個 $veCRV。最長鎖倉期限為 4 年。

ii. 隨著鎖倉的 $CRV 逐漸臨近到期時間,對應的 $veCRV 的數量會線性衰減。例如,鎖倉 1 個 $CRV 4 年後,使用者最初擁有的 1 個 $veCRV 代幣將在一年後衰減為 0.75 個。

圖片來源:Curve

iii. 鎖倉獲得 $veCRV 的過程是不可逆的,這意味著使用者必須承諾長期持有 $CRV。同時,$veCRV 也是不可轉讓的,即在鎖定的時間內,使用者持有的 $veCRV 不能轉移給其它地址。

veToken 機制透過讓代幣持有者長期持有代幣以支援協議的成功,建立了持有者之間的“共識”,這種共識不僅有助於增加代幣的價值,也為協議的去中心化治理奠定了基礎,因為它建立在代幣持有者之間的平等權利和參與基礎上,從而確保治理過程的公正和透明。需要強調的的是,本文討論的 “治理去中心化” 是一個廣義概念,包括多層次、多型別的治理結構和多種正規化,而不僅僅是關於直接的、第一層治理的狹義概念。

協議代幣 $CRV 的發行和首創的 veToken 機制,促進了協議 TVL 和交易量的持續增長。自 $CRV 代幣上線的半年時間裡即 2020 年 8 月- 2021 年 2 月,協議的 TVL 從 $ 136.96 M 增長至$ 3.8 B,累計交易量從 $ 12.15 B 增長至 $ 129.46 B。儘管對於流動性提供者的高激勵帶來了 $CRV 的高通脹,可能會稀釋代幣持有者的權益,然而 Curve 業務量的快速攀升,助推了$CRV 鎖倉量的穩步增長,減少了增發代幣的流通供應,有助於穩定 $CRV 的價格。

圖片來源:dune.com

圖片來源:dune.com

2. 經濟去中心化孕育繁榮生態,治理更趨去中心化

Curve TVL 和交易量的持續增長,以及 veToken 機制給 $veCRV 持有者帶來的多項權益,使得利益相關者逐漸意識到,持有 $veCRV,特別是享有 $CRV 獎勵分配的治理投票權,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流動性和收益,對各自專案的成功起著巨大作用。因此,$CRV/$veCRV 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進而展開了圍繞著 Curve 治理權的爭奪大戰。

湧現代表性專案如 Convex、Votium、yBribe、Redacted 等,爭奪 Curve 治理權。這些專案透過提高治理投票權的實際收益,激勵更多人參與治理和投票,促進治理的去中心化。本文將重點關注發生在 Curve 2.0 階段的關鍵事件和代表性專案。需要注意的是,Curve 生態還包括其他許多專案,但在此我們不再詳細介紹。若想獲取關於生態的更多詳細資訊,可參考@區塊先生在 2022 年 11 月製作的 Curve 生態圖及其相關說明。

圖片來源:twitter@MRBLOCK

|Yearn 和 Convex 開啟 Curve 治理投票權爭奪大戰

Curve 因其穩定的收益能力、高資金容量和良好的安全性而成為 Yearn、Harvest Finance 等聚合收益器的主要收益來源。這些聚合收益器幫助使用者管理和提升資產收益,透過將使用者的加密資產集中投入到 Curve 上,發揮規模優勢以實現收益最大化。然而,擁有足夠的 $veCRV 可控制 Curve 治理投票權,提高獎勵分配和收益。為了給使用者提供更高的收益以擴大業務,聚合收益器們展開了對 Curve 治理投票權的爭奪。

(1 )Yearn 積累大量 $CRV 以提高收益,給 Curve 協議的治理帶來威脅

$CRV 上線早期,Yearn 採取了多種策略來積累大量 $CRV 代幣,以提高收益並影響 Curve 的決策權。這包括引入 Backscratcher 機槍池,聚合流動性提供者和 $CRV 持有者的資產,集中存入 Curve 以提高收益率,以及在 Sushiswap 上推出 $yveCRV/$ETH 流動性池,讓 $CRV 持有者享受 $veCRV 權益的同時,避免 $veCRV 鎖定的限制,並透過與 SushiSwap 的合作關係提高 $yveCRV/$ETH 池子的流動性,從而增加對 $yveCRV 的需求。
然而在代幣發行早期,代幣流通數量較少,分佈不夠分散的情況下,Yearn 大量持有 $CRV 導致治理集中,影響 Curve 協議的發展。

(2 )Convex 控制 Curve 投票權,有助於治理的去中心化,為 Curve 聚合更多流動性

Convex 的出現,打破了 Yearn 在積累 $CRV/$veCRV 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作為基於 Curve 的收益聚合器, Convex 旨在為 Curve 流動性提供者和 $CRV 持有者實現最大化收益。在上線初期, Convex 積累的 $CRV 數量就迅速超過了其它競爭對手。它不僅得到了 Curve 團隊的支援和社羣的信任,而且還能以更低的成本提高 Curve 流動性提供者和 $CRV 質押者的收益。關鍵優勢在於協議代幣 $CVX,具有獨特的代幣激勵機制和對社羣有利的分配。$CVX 的發行數量與 Convex 在 Curve 上賺取的$CRV 數量掛鉤。總供應量上限為 1 億枚。10% 留給 Convex 團隊, 3.3% 分配給投資者,剩餘 86.7% 用於社羣獎勵。在治理機制上,Convex 採用 veToken 投票機制,$CVX 持有者需鎖定代幣一段時間(至少 16 周)獲得 $vlCVX,即治理投票權。Convex 協議由於擁有大量 $veCRV 代幣並進入了 Curve 治理白名單,可以參與 Curve 的投票程序並傳遞治理投票權給 $vlCVX 持有者。

圖片來源:Convex

圖片來源:Convex

$CVX 代幣機制為持有者提供了更多激勵和協議治理權,吸引了大量 Curve 流動性提供者和$CRV 持有者,以及競爭對手如 Yearn、Stakedao 等協議將資產投入在 Convex 上。截至 2022 年 1 月,Convex 已獲得近一半的 $veCRV,可以有效決定 $CRV 獎勵分配。雖然 Convex 持有大量 $CRV,引起了人們對 Curve 治理權集中化的擔憂,但事實上 Convex 透過採用代幣經濟模型,促進了 Convex 的去中心化,包括經濟和治理方面。可以說,Convex 控制投票權實際上是在確保 Curv e 協議整體利益的基礎上,促進 Curve 治理去中心化的另一種有效路徑。Convex、Yearn 等對於治理權的爭奪大戰,形成了巨大的注意力黑洞,為 Curve 聚合來更多流動性。最終,Convex 成功控制了 Curve 治理投票權,推動了圍繞 Curve 的流動性生態的形成。

|穩定幣專案加入治理投票權爭奪之戰

很多穩定幣、其他掛鉤資產的發行商們,例如 Frax 和 Lido,需要大量流動性來支援其發行資產的交易兌換需求。在 2021 年左右,與其他中心化交易所 CEX 和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如 Uniswap 相比,Curve 的優勢在於提供了低滑點、低手續費的交易體驗、用獎勵 $CRV 的方式“採購”大量流動性,以及低門檻、無需許可和可組合性等優勢。

因此,穩定幣等掛鉤資產的發行商們都選擇在 Curve 協議上建立自己的兌換池,以獲取更多的流動性和參與者。這導致了對 Curve 投票權需求的激增。首先,進入 Curve 的核心流動性池中必須持有相當數量的投票權,透過社羣投票來獲得支援。隨著 $CRV 總流通量的增加,這個門檻也會不斷提高。一旦成功進入池子,發行商們需要獲得更多的投票權,以爭取更好的流動性深度。

隨著穩定幣等掛鉤資產專案的不斷湧現,開啟了 Curve 生態上流動性爭奪大戰,產生了對 Curve 治理投票權的大量需求。

|賄賂平臺讓散戶力量崛起,促進治理的去中心化

自 $CRV 上線後,Curve 投票權開始對於各類專案,如穩定幣發行商、收益聚合器等的成功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大量持有投票權的散戶由於無法直接從投票中獲得好處,缺乏參與投票的動力,而專案方則需要足夠的投票權以影響 $CRV 的獎勵分配。為解決這一市場痛點,基於 CRV 投票權的賄賂平臺 Votium 和 Bribe.crv.finance 於 2021 年 8 月份相繼出現了。

這些平臺允許專案方向持有 CRV 投票權的人提供激勵以獲取投票權,從而使持有者獲得實際的經濟利益,促進他們參與協議治理投票。此舉不僅避免只有少量大額持有者決定協議方向和獎勵分配,有助於治理的去中心化,而且增強了 $CRV/$veCRV 的治理效用,並促進代幣的需求。另一方面,穩定幣專案方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取流動性,使 Curve 生態更具吸引力,但這也加劇了專案方之間的競爭。

各大賄賂平臺的出現為專案方提供了更多獲取流動性的途徑,進一步升級了流動性戰爭。

|Redacted 進一步提升投票的收益,最大程度實現治理去中心化

賄賂平臺的出現雖然提高了 Curve 治理的參與度,但也存在不公平和不透明性的問題,可能導致惡意投票和不當行為的發生。因此,在採用這種方式時需要權衡利弊,確保協議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為此,Redacted 作為 Olympus DAO 的分叉協議於 2021 年 12 月出現,專注於為 Curve 生態提供治理服務。

Redacted 透過發行協議 $BTRFLY 代幣的激勵方式吸引了眾多參與者,獲得了大量的 Curve 投票權。其協議上線的第一款產品是名為 “Hidden Hand” 的平臺,使用者將其擁有的投票權委託給 Hidden Hand,Hidden Hand 將這些投票權賣給需要它們的外部協議,並將這些外部協議的賄賂獎勵重新分配給使用者、協議金庫以及 $BTRFLY 質押者。所有的投票流程和收益最大化都由 Hidden Hand 來負責。Redacted 還將其業務拓展到了其他生態的治理權管理,並不斷推出新產品和升級代幣經濟。

相比於傳統的“賄賂平臺”,Redacted 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 Curve 投票權的收益,激勵更多的人參與 Curve 協議治理,進一步促進了 Curve 的治理去中心化。然而,好的去中心化治理並不存在唯一的答案或最優解,不同的專案需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理方式和機制。Curve 的治理去中心化只是其中一種正規化,本文並不意味著將 Curve 的治理正規化作為行業標杆,而是透過介紹具體案例,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去中心化治理的實踐和應用。在對去中心化治理進行分析和評價時,通常可以從治理流程和機制、去中心化程度、社羣參與度和治理效率、治理透明度和安全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這 5 個維度進行評價。

3. Curve 2.0 階段點評和洞見: 經濟和治理的去中心化,有助於湧現豐富的生態

自 2021 年 3 月開始,Curve 的月交易量已經超過了 60 億美元。部分原因歸功於加密行業在當時的上升趨勢和加密資產市值的屢創新高。Curve 2.0 階段作為 Curve 協議發展的關鍵時刻,展示了在 Web3.0 環境下,經濟和治理的去中心化如何催生生態自我組織和成長,以及促進 Curve 網路效應的產生。

Curve 協議巧妙地融合了 $CRV 與 veToken 機制,將諸如代幣持有者、流動性提供者和協議開發者在內的多方利益相關者緊密聯絡在一起,實現了更加和諧的利益分配,並推動了經濟去中心化的步伐。透過建立長期的“共識”,僅讓長期持有代幣的參與者擁有治理投票權,從而助力治理的去中心化。這種去中心化的方式激勵了眾多利益相關者踴躍加入 Curve 生態,共同協作、理性合作,為生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得益於 Curve 生態的蓬勃發展,流動性與市場交易量不斷攀升,這兩大要素相互激勵,形成了正反饋迴圈。這一迴圈進一步推動了整個生態的效率和規模增長,網路效應開始顯現。

在 Web3.0 時代,生態系統對於協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為協議帶來諸多價值。首先,一個繁榮的生態系統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和流動性,從而提升協議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力。其次,生態系統的發展有助於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應用場景,為參與者創造更好的使用者體驗,並增強他們的忠誠度。此外,它還能帶來更多的創新和發展機遇,為協議創造更大的增長空間。最後,生態系統所帶來的網路效應將進一步強化協議的競爭優勢。經濟和治理的去中心化被視為是推動豐富生態和提升協議價值的基礎和關鍵手段。

然而,在構建一個健康且可持續的生態時,我們需要關注其正外部性。以 2021 年出現的流動性管理協議 Tokemak 為例,儘管它試圖借鑑 Curve 生態構建流動性管理市場,但由於其商業模式僅限於購買和分發流動性,缺少交易業務所產生的現金流,難以實現收支平衡,因此很難長期維持這種模式。我們要認識到,僅依靠技術、經濟和治理的去中心化設計來吸引生態參與者是不夠的。如果缺乏持續的價值創造,生態將無法長期維持。

「Curve 3.0 階段」:新競爭新挑戰,邁向第二成長曲線 2021.6-至今

Curve 透過引入代幣和 veToken 機制,促進了協議網路效應的實現,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然而,為了實現協議的持續發展,Curve 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質疑。

1. DeFi 競爭激烈:Curve 面臨同質化與非同質化競爭對手挑戰

DEFI 領域內的競爭非常激烈,Curve 的業務收入增長遇到挑戰,並且還存在著業務收入下滑的巨大風險。其中有來自業務同質化的競爭對手,透過技術創新來搶佔業務收入。例如, 2021 年 5 月 Uniswap 推出了協議的 V3 版本,採用集中流動性演算法機制,提高了穩定幣做市商的資金利用效率,降低了交易者的交易費率和滑點,從而威脅到了 Curve 在穩定幣交易市場的份額。根據下圖中 Curve 和 Uniswap 穩定幣交易量的比較,可以看到自 Uniswap V3 推出後,相對於 Curve,Uniswap 在穩定幣交易量的市場份額逐步提高。

圖片來源:dune.com

還有來自業務非同質化的競爭對手,透過擴充套件其產品和服務線,以吸引更廣泛的使用者,並確保其平臺能夠滿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來爭奪業務收入。例如借貸協議 Aave 計劃推出自己的原生穩定幣,穩定幣發行商 Frax 推出了自己的交易和借貸平臺,旨在擴充套件 DEFI 的全棧業務,以吸引更多使用者的資金流入。觀察下面的 TVL 趨勢圖,我們可以看出 Curve 曾經擁有顯著的優勢,但現在已被 Aave 超過。此外,Curve 和 Frax 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減小。

圖片來源:defillama.com

2. Curve 代幣經濟的可持續性挑戰:邊際效益遞減與泡沫風險

Curve 的代幣經濟學確實為 Curve 帶來了大量的流動性,從而促進了生態的繁榮發展和交易量的不斷增長。然而,這種模式是否可持續一直存在爭議。資料顯示,儘管透過激勵措施增加了流動性,但 Curve 資金使用效率(交易量/總鎖定價值)較低。當流動性達到某個臨界點後,對協議交易量和業務收入的提升作用開始顯著減弱,也就是“邊際遞減效益”。這表明高通脹並不能永遠提高交易量,要重視邊際效益的遞減。

更重要的是,在流動性達到臨界點後繼續採用高通脹激勵,可能讓代幣被高估並導致泡沫,阻礙協議未來的發展。具體來說, 1 )部分參與者因為高通脹帶來的高流動性,而對協議過度樂觀,從而導致代幣價格被高估。然而高通脹並未帶來交易量的同步提升,導致泡沫產生。2 )消耗協議未來的價值 。如果代幣供應過快,超過實際需求,代幣價格的泡沫可能破裂,導致代幣價值下跌,從而導致協議未來的價值也會受到損害。3 )高通脹會提高協議後來者的進入成本,他們需要購買更多的代幣才能獲得同樣數量的獎勵。這可能導致後來者失去參與生態建設的機會,限制生態的發展潛力。

因此,協議應集中精力提高交易量,而非僅依賴高通脹來刺激流動性。在面對競爭壓力、泡沫和旁氏質疑的情況下,Curve 也許已經認識到交易量和價值創造的重要性,開啟了第二成長曲線。其探索的新業務方向包括 1 )擴充套件“波動性資產”交易業務;2 )推出協議自有穩定幣。

3. Curve 上線 V2 版本,拓展交易物件,爭奪“波動性資產”交易收入

在不斷髮展的 DeFi 世界中,創新和適應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隨著 Uniswap V3在 2021 年 5 月的釋出,Curve 也於同年 6 月推出了協議的 V2 版本。透過技術創新,Curve 升級了做市商模型,使其能夠支援“波動性資產”的交易。這一舉措標誌著 Curve 開始涉足穩定幣以及其它掛鉤資產之外的交易市場,進一步豐富了其業務領域。Curve V2 的曲線(橙線)位於恆定乘積曲線(虛線)和 Curve V1 曲線(藍線)之間,曲線尾端逐漸向恆定乘積曲線收斂。這種改進使得 V2 不僅保留了 V1 曲線在平滑區域低滑點和高流動性的優勢,而且克服了尾端流動性不足和價格變化響應滯後的問題。此外,V2 還獨創了了內部預言機 EMA 機制以防止外部風險,提高流動性聚集度並降低無償損失,同時 V2 曲線的動態屬性也進一步提升了 Curve 的資本效率。

圖片來源:Curve

儘管 Uniswap V3 在推出後搶佔了部分穩定幣的交易量,但是 Curve V2 也開始吸引波動性資產的交易量,以擴大其使用者群。目前在以太坊上,tricrypto 2($USDT/$WBTC/$ETH) 是 Curve V2 目前最大的流動性池,最新的每日交易量已經達到$ 6600 萬。從市場上各個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佔比來看,自從 Uniswap V3和 Curve V2上線以來,它們之間的差距沒有明顯變化。可以參考下方的圖表。

圖片來源:THE BLOCK

4. Curve 推出其穩定幣發行計劃,旨在擴大收入來源

2022 年 5 月,Terra /Luna 的穩定幣 $UST 突然崩潰,引發了市場的震盪和許多類似資產受到影響。其中,Curve 的穩定幣交易業務也受到了影響。為了應對這一挑戰,Curve 在同年 6 月首次披露了釋出 Curve 超額抵押穩定幣的計劃,並在 11 月釋出了相關白皮書。這一計劃的目標是為 Curve 協議創造新的收入來源,吸引更多的流動性,提振 $CRV 的價格。

為實現這一目標,Curve 在白皮書中提出了創新的借貸-清算自動化做市商演算法( Lending-Liquidating AMM Algorithm,簡稱 “LLAMMA” )和 PegKeeper。LLAMMA 是 Curve 獨創的新型清算機制,透過 AMM 演算法實現持續的清算和去清算,降低壞賬風險和使用者損失。而 PegKeeper 則用於維護協議穩定幣的錨定價值。

Curve 穩定幣白皮書釋出後,市場反應積極,體現在了 $CRV 價格的迅速上漲上。儘管此前$CRV 價格曾大幅下跌,但白皮書的釋出讓市場對 Curve 未來的新業務拓展充滿信心和期待。目前,Curve 尚未正式發行穩定幣,具體表現還需觀察其上線後的市場反應。

5. Curve 3.0 階段點評和洞見:持續地創造價值才是 Web3.0 協議的核心目標

Web3.0 領域目前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外部環境瞬息萬變,尤其在 DEX 領域,競爭異常激烈。雖然網路效應也起著重要作用,但是 Web3.0 與 Web2.0 的壟斷特徵有所不同,Web3.0 具有去中心化、開放和互操作等特性,以及代幣激勵、社羣驅動和創新技術的推動,使使用者更容易在不同協議和 Dapp 間快速遷移,從而導致更加殘酷的競爭。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Web3.0 協議的核心目標應該是持續創造價值,而不僅僅是追求代幣價格的上漲,這樣才能確保協議的可持續發展。協議應採用可靠的機制,避免短視行為對協議造成損害。此外,正如 a16z crypto 的 CTO Eddy Lazzarin 指出的,代幣設計更應該被稱為協議設計,這是一個非常早期的領域。因為“代幣設計”只是“協議設計”的一部分,是協議創造價值的輔助手段之一,真正的價值源自於 “協議設計”,包含但不僅限於業務搭建邏輯、代幣激勵機制、社羣治理方式等。

以 Curve 為例,該協議在產品迭代、代幣設計和生態構建等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希望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要防止因過度激勵導致的泡沫產生,甚至引發“旁氏”的質疑,從而影響協議的穩健發展。激勵機制只有在合理設計使用的情況下才能真正促進業務增長,否則就可能只是虛張聲勢、售賣未來而已,而沒有產生真正的價值。

在此背景下,設計基於代幣的經濟系統無疑是一項世界級的挑戰。因為這種經濟系統是一類複雜且快速演化的開放博弈系統,是諾獎級研究領域。鑑於此,我們需要從代幣動力學和代幣工程的視角來指導設計,以確保協議的可持續性。同時,為了輔助設計的最佳化,可以運用 Agent-Based 模擬模擬技術,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最佳化協議設計,提升協議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

本文主要是透過對 Curve 協議演進歷程進行梳理和分析,總結出適用於 Web3.0 協議成功的規律和經驗。

Web3.0 協議的核心目標是“持續地創造價值”,要實現這個目標,協議需要在起步階段實現 PMF。只有實現 PMF 才能吸引更多的參與者,推動協議高速發展。代幣經濟設計應合理,代幣可以用於籌集啟動資金,激勵使用者積極參與。但過度使用代幣經濟可能引發泡沫,甚至威脅協議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專案方需要確保代幣經濟為協議的長遠穩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而非成為成功道路上的阻礙。

另外,在 Web3.0 生態中,從中心化團隊向去中心化社羣的轉型是關鍵一環。在這個過程中,協議需要首先確保協議本身技術去中心化,避免中心化節點或機構的出現。同時,代幣發行分配也需要避免過度集中,實現經濟去中心化。儘可能地放權讓治理去中心化,讓社羣參與到協議的治理過程中來。

然而,在 Web3.0 領域,加密貨幣市場波動劇烈,牛熊交替迅速。與此同時,Web3.0 仍處於起步階段,使用者容易流失,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因此,協議需要追求可持續地成功,而非一次性地成功。對 Web3.0 協議來說,可持續成功是一個全新的命題,需要不斷探索。

例如,在追求持續成功的過程中,專案治理是選擇完全去中心化,還是在去中心化基礎上適當保留核心團隊的作用和影響力?以及追求治理去中心化的完美,是否合理、必要?這些問題都亟待深入探討。

在應對協議所面臨的內外部高度”不確定性“時,我們該如何克服挑戰?雖然不確定性無法消除,但我們可以透過使用工具來迭代最佳化協議。目前市場上並沒有一個易於操作、直觀視覺化,同時又具備對複雜系統的擴充套件性和靈活性的工具,可以輔助協議設計。cadCAD 高度可定製和可擴充套件,但不夠易用和直觀;Machination 不是面向 Agent-Based 的建模,因此無法應對複雜情境。據悉新的創業專案 HoloBit 是第一個無程式碼、視覺化、Agent-Based 的建模和模擬平臺,旨在協議的設計和最佳化,似乎兼具以上兩者的優勢。該平臺目前還未正式上線,值得期待中。

綜上所述,Web3.0 協議的成功關鍵在於實現 PMF,建立合適的激勵機制、轉向去中心化等等,並能夠適應內外部的變化。雖然目前沒有一種適用於所有 Web3.0 專案的通用方法,但希望本文總結的規律和經驗可以為 Web3.0 專案的建設們提供有用的思路和建議,有助於構建更加健康、可持續的協議。

原文連結:https://medium.com/@protocolneering/curves-evolution-insights-into-sustainable-protocol-design-beyond-token-design-2780dfc1ccda

TEDAO : 僅供學習研討,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道,請新增微信 tedaoo_ 0 授權並註明出處。如有任何關於協議設計、代幣設計等問題,歡迎諮詢、交流與探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